[富凯IPO财经]

富凯IPO财经
既有深度 又有温度。
富凯IPO财经-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港交所拟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各路资本“摩拳擦掌”

更新时间:2023-03-13 13:46点击:来源:作者:

 

  港交所拟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各路资本“摩拳擦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植  上海报道

  为了吸引更多科技企业赴港上市,港交所拟再放“大招”。

  2月26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表示,3月份港交所将修改主板上市规则,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的科技公司赴港上市,有助于香港在金融方面与大湾区联通。

  这意味着港交所将进一步放宽科技企业登陆主板市场的门槛。此前,港交所仅允许未收入、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登陆主板市场。

  记者获悉,此次港交所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公司赴港主板上市,或与此前港交所发布的有关特专科技公司新上市规则咨询文件(下称《咨询文件》)存在密切相关性。

  去年10月,港交所发布咨询文件,建议扩大和完善相关现有上市制度,允许特专科技公司赴港上市。目前,港交所界定的特专科技企业主要涵盖五大行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硬件、先进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新食品及农业技术。

  一位香港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指出,港交所拟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公司登陆港股主板市场,或将引发这类企业赴港上市潮。此前,无收入无盈利的初创型科技企业只能登陆港股创业板,但由于创业板交投活跃度较低且企业市值不高,很多企业未必达到自身上市募资与业务发展目标。

  “目前,我们也在关注港交所针对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的具体操作细则,结合投资企业的实际状况,再决定后者的最终IPO目的地,是A股,还是美股或港股。”一位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告诉记者。

  但是,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港股主板上市,能否赢得香港资本市场的认可,仍是未知数。

  上述香港私募基金负责人直言,目前港股二级市场投资机构仍偏向业务模式成熟且具备较高盈利能力的上市工地,此前无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在赴港上市后遭遇股价大幅回调,进一步压低了投资机构的风险偏好。

  但他指出,随着港交所拟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未来港股在吸引科技企业IPO方面有望“后来居上”。

  数据显示,近年在吸引科技企业上市方面,港股落后于美股与A股,无形间倒逼港交所进一步放宽科技企业主板IPO门槛,尽快扭转这项劣势。

  港交所的“算盘”

  数据显示,科技行业已成为港股市场最大的行业板块,且医疗保健和信息科技行业合计占港股市值的逾1/3。

  但是,无论是科技企业IPO数量还是市值规模,港股仍落后于美股与A股。截至去年9月初,符合港股特专科技资质的企业在美股市场达到738家,总市值达到85万亿港元;A股则有451家,市值为15.3万亿港元;相比而言,港股仅有99家,市值略超过3万亿港元。

  在前述香港私募基金负责人看来,这促使港交所决心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进一步提升特专科技企业在港股的数量与市值。

  “若港交所能吸引更多初创期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一方面能创造羊群效应,令港交所成为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新IPO聚集地,另一方面只要其中部分科技企业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企业,又能给港交所带来更大的成交量与资金流入量,进一步扩大港交所的市场影响力。”他指出。

  但是,港股资本市场投资机构是否愿意投资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仍是未知数。究其原因,这类企业要么处于技术研发期,研发失败风险较高且缺乏技术产品化能力;要么刚刚具备技术产品化能力但缺乏卓有成效的市场推广能力,令业绩增长存在诸多变数。

  不久前登陆港股主板市场的中国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公司——思路迪医药首席财务官张竞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IPO路演阶段,她也感受到港股市场投资机构的投资要求日益严格,他们不仅看中生物医药企业的现有核心产品能否创造相对稳健的业务收入,更关注企业未来的药物研发进程能否带来实实在在的更大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港交所对此更侧重提升初创期科技企业的信息披露全面性与风险提示即时性,以便投资机构准确把握相关投资机会与规避风险。

  在《咨询文件》里,港交所拟将特专科技公司分为两大类:一是旗下特专科技产品已实现商业化(其收益达到最低门槛)的公司;二是从事技术研发以将特专科技产品商业化、或未达到最低收益门槛的公司。

  港交所还拟规定这些特专科技企业上市后的股票流通市值达到6亿港元(具有一定流动性),且企业信息披露包括企业技术商业化现况及具体前景,还有相关的风险提示。此外,港交所还对这两类特专科技企业控股股东、关键人士施行首次公开招股后的禁售期限制,尤其对未能达到最低收益门槛的初创期科技企业施加额外的监管要求,要求其财务报表需详尽披露企业实现产品商业化与收入增长的最新进展等。

  境内创投资本与科技企业“跃跃欲试”

  面对港交所拟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境内创投机构与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纷纷“摩拳擦掌”。

  上述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透露:“我们愿支持初创期企业尽早前往港股主板上市,这一方面能大幅缩短项目退出周期,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解决创投机构与投资企业针对IPO对赌的执行难问题。”

  此前,境内不少高科技企业在完成D轮、E轮股权融资期间,均与创投机构签订IPO对赌协议,若企业未能在未来约定时间内实现IPO,企业创始人必须溢价回购创投机构手里的企业股票。

  但是,受疫情影响,过去2-3年不少科技企业营收未能达到预期的增长目标,甚至尚未迈过盈亏平衡点,加之中概股退市风波令赴美上市遭遇波折,导致这些企业迟迟未能上市,令企业家面临IPO对赌失败且无力回购企业股票等窘境。

  记者获悉,目前不少境内高科技企业也在密切关注港交所拟允许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的具体细则,若其上市门槛得到大幅放宽,他们可能改变策略,将赴美上市调整为年内递交港股主板上市招股书,从而规避IPO 对赌失败风险。

  然而,尽管港交所将无收入无盈利科技企业赴主板上市大门“越开越宽”,港股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是否愿意买单,仍存在诸多变数。

  一位专注生物科技投资的股权投资机构投资总监告诉记者,此前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在赴港上市后股价一度大幅回落,导致部分生物科技企业IPO募资额低于预期,甚至他们不得不“流血上市”(牺牲部分募资额与企业估值)以规避IPO对赌失败风险。

  张竞向记者指出,高科技企业能否在港股IPO市场立足,能否吸引更多全球资本关注,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具备更强大的业务竞争力。

  “IPO路演期间,我们与众多潜在投资人做了充分沟通,让他们看到我们的产品差异化与研发能力,而且我们不仅要讲成长故事,更要用实际业务收入证明这些成长故事最终都会变成现实,才能赢得更多投资人的信赖。”她告诉记者。事实上,港股资本市场投资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价值判断,一是关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即企业自身的造血能力,二是产品差异化,因为这意味着企业能否在特定市场获得更高市场份额。事实上,尽管近期港股生物医药企业估值有所回落,但不少业绩成长性稳健且产品差异化能力较强的企业估值表现相对稳定,足以表明全球资本依然青睐行业优秀企业。

  前述境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向记者直言,目前他们倾向技术产品化商业化取得成果且有望尽快盈利的科技企业赴港主板上市,这既能确保企业IPO获得理想估值与募资额,也能令他们项目退出收益得到一定保障。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