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2-07 20:14点击:来源:作者:
2022年,A股合计有428家企业成功IPO,融资规模首度突破5800亿元,领跑全球。其中,沪深交易所分别以3588.91亿元和2115.18亿元摘得全球交易所IPO融资冠亚军。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前列。在A股IPO“热潮”背后,来自广东的资本市场“新鲜血液”有多少?新上市粤企表现如何?深圳和广州两座一线城市又有何亮点?粤企“IPO募资王”花落谁家?哪家企业员工创收能力最强?
广东新增上市企业数量登顶,募资额位居全国第二。2022年,广东IPO迎来大丰收,全年共78家企业完成A股IPO,超过江苏(70家)、浙江(55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一;IPO募资总额达851.43亿元,仅次于北京(1434.18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创业板成广东企业A股IPO的首选板块。
深圳IPO企业募资总额位居全国第三,8家市值超百亿元。2022年,深圳市合计36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仅次于北京市(43家),与上海市(36家)并列第二。从募资额来看,2022年,深圳市36家新上市企业合计募资457.54亿元,仅次于北京市(1434.18亿元)、上海市(521.99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从市值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的市值合计为2784.29亿元,平均值为77.34亿元。其中,市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
广州六成IPO企业人均创收超百万元,计算机行业居前。2022年,广州市合计15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与杭州市(15家)、成都市(15家)并列第四(上海市与深圳市并列第二)。从募资额来看,2022年,广州市15家新上市企业合计募资118.7亿元,募资均值达7.91亿元。从行业来看,计算机、基础化工、机械设备行业分别以5家、4家、3家的企业数量位居前三。从人均创收情况来看,15家广州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人均创收超百万元的企业合计9家,占比为60%,占比高于深圳市(55.56%)。
一、广东IPO概况:新增上市企业数登顶,募资额仅次于北京
二、深圳IPO概况:募资额位居全国第三,过半企业人均创收破百万元
三、广州IPO概况:计算机业居首,2家市值超百亿元
四、案例分析
1.募资金额之最:华宝新能募资近60亿元
2.人均创收之最:好上好人均创收1452.43万元
3.人均创利之最:星辉环材人均创利逾174万元
图表1:2022年广东新增上市企业城市分布图
图表2:2022年广东新上市企业上市板块分布图
图表3:2022年深圳市新上市企业行业分布情况
图表4:2022年深圳新上市企业市值分布图
图表5:2022年广州新上市公司首发市盈率分布图
图表6:2022年广州新上市企业市值分布图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按首发上市日统计,2022年全国共428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同比下降18.32%;IPO募资总额为5868.75亿元,同比增长8.15%,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2022年,广东IPO迎来大丰收,全年共78家企业完成A股IPO,超过江苏(70家)、浙江(55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一;IPO募资额达851.43亿元,仅次于北京(1434.18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在广东各大城市中,2022年,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分别以36家、15家、12家的新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前三。
从行业来看,按同花顺一级行业统计(下同),2022年,78家广东企业中,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行业分别以26家、11家、10家的新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前三。
从上市板块来看,2022年,广东分别有33家、18家、14家、13家企业登陆创业板、科创板、主板、北证。其中,创业板成广东企业A股IPO的首选板块,新上市企业数量超科创板和主板之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亦因改革开放而兴。40多年来,深圳充分发挥特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进取,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在工业生产总值方面,据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于2023年1月披露的信息,2022年,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突破4.5万亿元,工业占GDP的比重多年来首度实现回升、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全国工业第一城”的地位更加稳固。
在外贸进出口方面,据深圳海关统计,2022年,深圳市外贸进出口金额为3.67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7%。其中,出口金额为2.19万亿元,规模连续30年居内地外贸城市首位,增幅达13.9%;进口金额为1.48万亿元,排名全国第三。
在资本市场上,深圳也不甘落后。强大的经济圈和产业链助推深圳上市公司群星闪耀。
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深圳合计有405家A股上市企业,总市值达8.48万亿元,不乏有招商银行(600036.SH)、中国平安(601318.SH)、比亚迪(002594.SZ)、迈瑞医疗(300760.SZ)等明星上市企业。
从城市来看,2022年,深圳市合计有36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仅次于北京市(43家),与上海市(36家)并列第二。
从募资额来看,2022年,深圳市36家新上市企业合计募资金额为457.54亿元,仅次于北京市(1434.18亿元)、上海市(521.99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从行业来看,2022年,在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中,有17家来自电子行业,4家来自计算机行业,电力设备行业和机械设备行业各有3家,通信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各有2家,其余5家企业分别来自国防军工、石油石化、环保、轻工制造和建筑装饰行业。
从首发市盈率来看,在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中,有3家首发市盈率超100倍,分别为英集芯(688209.SH)、大族数控(301200.SZ)、峰岹科技(688279.SH),首发市盈率分别为164.3倍、108.4倍、107.36倍;首发市盈率在23~100倍区间的企业有19家,占比为52.78%;首发市盈率在20~22.99倍区间的企业有8家,占比为22.22%;首发市盈率低于20倍的企业有6家,占比为16.67%。
从市值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的市值合计为2784.29亿元,平均值为77.34亿元。其中,市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有8家,分别为华大智造(688114.SZ)、江波龙(301308.SZ)、铭利达(301268.SZ)、华宝新能(301327.SZ)、美好医疗(301363.SZ)、大族数控(301200.SZ)、康冠科技(001308.SZ)、中微半导(688380.SH),市值分别为460.37亿元、243.51亿元、200.85亿元、180.72亿元、170.43亿元、164.64亿元、162.41亿元、108.66亿元;市值在50亿~100亿元区间的企业有9家,占比为25%;市值在30亿~50亿元区间的企业有11家,占比为30.56%;市值低于30亿元的企业有8家,占比为22.22%。
从营业收入来看,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中,仅康冠科技一家企业的2021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达118.89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合计有16家,占比为44.44%;2021年营业收入在5亿~10亿元区间的企业合计有10家,占比为27.78%;2021年营业收入低于5亿元的企业也合计有10家。
从净利润来看,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中,仅江波龙一家企业的2021年净利润超10亿元,达10.13亿元;2021年净利润在1亿~10亿元区间的企业合计有23家,占比为63.89%;2021年净利润低于5000万元的企业合计有8家,占比为22.22%。
从人均创收(营业收入/员工数)情况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人均创收超100万元的企业合计有20家,占比为55.56%,其中,好上好(001298.SZ)、中科蓝迅(688332.SH)、江波龙分别以1452.43万元、769.55万元、657.37万元位居前三。另外,2021年人均创收低于60万元的企业有6家,占比为16.67%。
从人均创利(净利润/员工数)情况来看,据同花顺iFinD数据,深圳36家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人均创利超100万元的企业有4家,分别为中微半导、中科蓝迅、必易微(688045.SH)、天德钰(688252.SH),按同花顺二级行业划分,均为半导体及元件行业,人均创利分别为158.6万元、157.1万元、111.49万元、103.56万元;2021年人均创利超10万元的企业有24家,占比为66.67%。
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广州市自古就是我国商业门户,航海贸易长盛不衰,被誉为“千年商都”。
据广州市统计局于2023年1月20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广州市的GDP达到28839亿元,同比增长1%;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298.15亿元,同比增长1.7%。
其中,医药制造业释放强劲动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中的显示器、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9.4%和84%;集成电路产业开始释放潜力,全年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同比增长12.4%;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等工业数字化转型产品产量增势较好,分别同比增长25.7%和32.8%。
可见,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而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在资本市场上,广州市涌现了保利发展(600048.SH)、广汽集团(601238.SH)、广发证券(000776.SZ)、南方航空(600029.SH)、海大集团(002311.SZ)、分众传媒(002027.SZ)、天赐材料(002709.SZ)等知名大型上市企业。
据同花顺iFinD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州市合计有146家A股上市企业,总市值达2.05万亿元。
从城市来看,2022年,广州市合计15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仅次于北京市(43家)、上海市(36家)、深圳市(36家)、苏州市(25家),与杭州市(15家)、成都市(15家)并列第四(上海市与深圳市并列第二)。
从募资额来看,2022年,广州市15家新上市企业合计募资额为118.7亿元,募资均值达7.91亿元。其中,募资金额最高的企业为云从科技(688327.SH),首发募资金额为17.28亿元;思林杰(688115.SZ)、聚胶股份(301283.SZ)、青木股份(301110.SZ)、杰创智能(301248.SZ)的募资金额均超10亿元。
从行业来看,2022年,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中,计算机、基础化工、机械设备行业分别以5家、4家、3家的企业数量位居前三,传媒、商贸零售、农林牧渔行业各有1家企业。
从首发市盈率来看,在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中,首发市盈率超40倍的企业有5家,占比为33.33%;首发市盈率在23~40倍区间的企业有6家,占比为40%;首发市盈率低于23倍的企业有4家,占比为26.67%。
从市值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的市值合计为586.47亿元,平均值为39.1亿元。其中,市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云从科技、永顺泰(001338.SZ),市值分别为113.4亿元、105.97亿元;市值在50亿~100亿元区间的企业有1家,占比为7%;市值在30亿~50亿元区间的企业有5家,占比为33%;市值低于30亿元的企业有7家,占比为47%。
从营业收入来看,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营业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仅永顺泰一家,达30.25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合计5家,占比为33.33%;2021年营业收入低于5亿元的企业同样有5家。
从净利润来看,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净利润超1亿元的企业有4家,分别为青木股份、永顺泰、鹿山新材(603051.SH)、杰创智能,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1.49亿元、1.13亿元、1.05亿元;2021年净利润在5000万~1亿元的企业有10家,占比为66.67%;2021年净利润为负值的企业有1家,为云从科技。
从人均创收情况来看,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人均创收超100万元的企业合计有9家,占比为60%,占比高于深圳市(55.56%);2021年人均创收低于60万元的企业有2家,分别为奥迪威(832491.BJ)和青木股份。
从人均创利情况来看,广州15家新上市企业中,2021年人均创利超30万元的企业仅2家,占比为13.33%,分别为纬德信息(688171.SH)和魅视科技(001229.SZ);2021年人均创利低于10万元的企业合计有5家,占比为33.33%。
华宝新能位于深圳市龙华区,成立于2011年,并于2022年9月19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首发市盈率为84.6倍,首发募资金额达58.29亿元,首发超募金额为49.18亿元,为广东省2022年募资金额最高的IPO企业。
资料显示,华宝新能的主要产品为便携储能产品、充电宝以及可与便携储能产品配套使用的太阳能板和相关配件。其中,便携储能产品为该公司的核心产品,可应用于户外旅行、应急备灾等场景。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报告,全球便携式储能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0.6亿元快速提升至2020年的42.6亿元,CAGR高达190.2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82.3亿元,便携储能行业将继续维持快速增长趋势。
据悉,华宝新能以ODM业务起家,率先推出锂电池便携储能产品,并依托“Jackery”和“电小二”两大品牌布局境内外市场。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按出货量统计,2020年华宝新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约为16.6%,按销售规模统计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1%,均为全球市场第一,华宝新能已成为便携储能产品垂直领域的领先厂商。
财报显示,2020—2022年前三季度,华宝新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23.15亿元、22.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5.44%、116.38%、44.3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4亿元、2.79亿元、2.5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41.43%、19.46%、19.7%。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便携储能行业需求饱和;户储拓展不及预期等。
好上好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是国内知名的电子元器件分销商,于2022年10月31日登陆深交所主板。截至2022年末,该公司总市值为34.25亿元。
据2021年数据,该公司共有员工471人,人均创收为1452.43万元,为广东省2022年人均创收最高的IPO企业。
资料显示,好上好主要向消费电子、物联网、照明等应用领域的电子产品制造商销售电子元器件,并提供相关产品设计方案和技术支持等服务。该公司代理的产品主要包括SoC芯片、无线芯片及模块、电源及功率器件、模拟/数字器件、存储器、LED器件、传感器、处理器、光电器件、结构件及被动器件等各类电子元器件。经过多年的积累,该公司得到包括小米集团(01818.HK)、四川长虹(600839.SH)、安克创新(300866.SZ)、歌尔股份(002241.SZ)等知名客户的认可。
财报显示,2020—2022年前三季度,好上好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2.61亿元、68.41亿元、52.1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7.71%、30.04%、-0.4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8亿元、1.87亿元、1.1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49%、57.73%、-19.85%。
风险提示:下游市场需求下滑;存货减值;应收账款坏账风险等。
星辉环材成立于2006年,位于汕头市,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材料聚苯乙烯(PS)研发、生产与销售,为国内华南地区聚苯乙烯生产规模第二大企业,于2022年1月13日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据2021年数据,该公司共有员工167人,人均创利为174.89万元,为广东省2022年人均创利最高的IPO企业。
资料显示,星辉环材的产品定位中高端聚苯乙烯市场,主要产品包括“高抗冲聚苯乙烯”和“通用级聚苯乙烯”两大类,目前该公司具备年产超过18万吨聚苯乙烯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在华南地区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财报显示,2020—2022年前三季度,星辉环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11亿元、19.76亿元、13.8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95%、50.69%、-5.0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1亿元、2.92亿元、1.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16.62%、32.08%、-57.07%。
2023年1月20日,星辉环材披露2022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亿~1.66亿元,同比下降43.3%~56.52%。该公司表示,报告期内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系2022年度石油价格总体上涨带动主要原材料苯乙烯、顺丁橡胶等价格提升;下游工厂开工率不足,新增需求不达预期,公司原材料上涨幅度无法完全转价到下游客户,导致公司产品价差缩小,毛利率下降。